1949年1 月10日,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终于落下帷幕,解放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。
(资料图)
时任国民党徐州“剿总”副司令的杜聿明被活捉,第二兵团中将邱清泉被击毙。
此外,李延年、刘汝明、孙元良等率领余部往南逃,但这还是漏了一个人——李弥。
李弥当时担任第十三兵团司令,十三兵团也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部队,这支部队最终也选择投降,可军长李弥却失去踪迹。
解放军打扫整个战场,既没有发现他的尸体,也没有发现这个人的任何踪迹。
这在当时成为一个谜,后来我军才得知李弥已经成功南逃的事情。
那么,李弥是如何南逃的?据后来当事人的了解,他得到多名陌生人的帮助,还曾假扮成病人坐手推车脱险。
貌合神离、李弥为未来谋划1948年11月30日,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,徐州已经面临解放。
杜聿明率领邱清泉的第二兵团、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匆匆逃离了他们徐州城。
他们逃亡的方向,是西南方向的永城。
永城作为河南重镇,这里有国民党驻扎的军队负责接应,但随行的李弥知道,国民党败退已是必然的事情。
毕竟,在行军的途中,来自解放军的攻击从各个方向袭来,解放军对他们穷追猛打,不曾有片刻停歇。
偏偏杜聿明总是把掩护撤退的任务交给十三兵团,这让李弥虽然不满,但却没有办法。
他在离开徐州之际,就已经下定决心不与杜聿明部队靠得太近,他私下里对第九军副军长说:
“撤离徐州中,不要与主力兵团黏在一起,兵团大目标就大,解放军追起来就容易。万一被解放军包围,主力部队出不去,我们出去,就算成功了。”
如此,在撤退途中,他有意无意地不与杜聿明联系。
杜聿明本就没什么兵可以用来与解放军作战,如今又遇到李弥这种情况,在战场上败退的速度自然更快。
当时甚至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,差点掀起火拼的情况。
这在杜聿明的回忆录《淮海战役始末》中有所记载:
“飞机担心解放军火力,飞的很高,粮食到处飘落,各部官员如饿狼般抢食,有的甚至发生械斗残杀···”
这种情况,国民党军如何不败?
到了1月份,国民党军队逐渐被解放军蚕食,败北已成定局。
而李弥所在第十三兵团也被杜聿明“抛弃”,遭到解放军的包围。
十三兵团仅剩战力是第九军,而九军三师则是主力部队。
1月9日凌晨,李弥一脸颓废地来到三师指挥部,找到了三师师长、国军少将周藩,对周藩说:
“昨天傍晚,东边已经垮了,杜老总要我去商量下一步,我想不到办法。我想被共军打死不划算,所以来找你,帮助想个办法。”
周藩觉得莫名,李弥的脸色已是败家之军,可要他一个师长想办法是为何,他想不清楚。
直到副司令赵季平的到来,周藩才知道了李弥的意思。
赵季平:
“司令的意思,是想办法逃出这个地方···”
李弥的打算、一路逃难赵季平的话,总算让周藩明白了李弥到来的目的:
向解放军投降,利用双方交涉之际伺机混出去。
当时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是出了名的,许多没有官职的俘虏,解放军不仅不会出现打杀的情况,相反还会给予回家的路费。
赵季平看周藩沉默,还以为周藩不理解,于是又说:
“部下保护长官,是义不容辞的、责无旁贷的事。”
周藩被他这么一说,一再坚持的底线似乎在此刻土崩瓦解。
其实,按照后来周藩的回忆,他当时想的更多的是如果不投降,部下的伤亡会更大,长官救不了,自己也活不成。
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周藩才会选择投降,毕竟解放军也是“自己人”,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依旧反抗,那不是英勇,而是愚蠢。
想到这,周藩于是同意了赵季平要求投降的事情,他写好一张要求投降的信,上交给李弥看。
李弥看了看觉得没什么问题,就口头上应付着同意。
之后,周藩就派谍报队长郭乐山传给解放军。
到了中午时分,从解放军方面传来已经投降的国民党166师师长肖超伍的劝降信,周藩看到后呈给了李弥,之后对送信人说:
“我已经送去要求投降的信,正在等待回信,你先回去等消息。”
在李弥焦急的等待中,郭乐山回来了,带来了解放军的一张条子:
解放军要你部立即投降,主管出来报道,部队放下武器···
李弥看到这,知道有谱了,不过他装模作样,忽略了那句“主官出来报道”。
对于这,周藩自然心知肚明,他深谙国民党内的各种手段,知道自己只有出去投降,顶替李弥这位兵团长这条路。
下午三时,李弥让人找来一些士兵用的棉衣、布鞋,并强调“要有血迹在上面”,周藩一看知道李弥这是要伪装潜逃了。
他虽然对李弥的做法看不惯,可看在曾经上下级的关系,他还是在离开前向李弥告别。
临别之际,李弥似乎做贼心虚,他担心周藩会向解放军揭穿他化装逃跑的事情,毕竟如果能帮助活捉一位兵团长,这个功劳可不小。
于是李弥哀求周藩不要暴露,甚至还差点下跪,丝毫没有了他当年的英勇。
周藩嘴上称是,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副将军官,走出去向解放军举手投降。
而李弥则趁着这个机会,带着3个贴身随从逃了出去。
李弥跟着国民党兵举着双手走向解放军,负责俘虏他的是一位解放军士兵,他见李弥好像身上带着伤,脸上又贴着一块膏药看不清真正的脸。
在讯问中,李弥说自己是三等书记员,解放军战士没有看出什么不对劲,于是就按照当时的条例,释放了李弥。
李弥获释后,企图一路南逃,可当时解放军封锁了通往南京方向的水、陆交通,南逃没了路。
于是李弥就打算东进,先到青岛再想办法南下。
当天晚上,他听说了李弥被击毙的消息,知道这是一个机会,于是冒险打算从徐州乘火车去青岛,可当时火车并不通,火车刚到潍县附近,就停了下来。
当时胶县大沽河以东是国民党控制范围,而以西则是我军控制,李弥要想突破这道防线可谓艰难。
没办法,他想起当年在潍县这里还有一位“友人”,于是就想到了去找这位友人帮忙。
李弥找的这位“友人”,叫李慧之,这也是李弥逃难中最关键的人物。
离奇逃难、得多人帮助李慧之在解放前是潍县有名的富豪,他家中有屋有田,又在当地做着大买卖。
李弥在1946年后曾担任过潍县驻军军长,与李慧之多有交集。
李慧之需要政治方面的助力,而李弥则需要经费,于是两人一拍即合。
他们还以李慧之亲家裴昌会也是国民党将领为由,再加上两人同是李姓,于是拜为“一家人”。
在那段时间,两人一起玩乐,经常“互诉衷肠”,一时把彼此认为知己。
如果可以,李弥当然不会选择去相信这种酒肉关系,可他当时已经没有别的路。
于是,在1949年1月28日夜,李弥戴着头撸帽,穿着灰棉袍,慌慌张张地来到潍县李慧之的家门口。
他趁着夜色无人,敲响了李慧之的门。
此时的李慧之在梦中,开门的是李慧之的妻子王氏。
王氏对李弥也有印象,因此当李弥摘下帽子时她一脸惊讶,毕竟当时坊间都在传李弥已经被击毙。
李弥见王氏也是二话不说直接跪了下去,祈求王氏帮忙。
王氏一时间也是忐忑,于是她把李弥领进门后四周看了看,才把门关上。
她领着李弥一路来到李慧之的卧室,叫醒了李慧之。
李慧之见到这位不速之客也是大惊失色,他担心被李弥拖累,毕竟曾经在潍县作恶,如今潍县已经解放,万一被人知道他窝藏国民党高级军官李弥,只怕他要掉脑袋。
李弥也知道李慧之的想法,不过他也是没有办法,只能把自己一路来如何逃难的经过告知李慧之,并许诺李慧之:
“只要我能逃出去,将来在国民党内当官,一定会报答你。”
当时国民党尚未完全溃逃,而像李慧之这样的地主阶级对我军也心存怨恨,见李弥如此许诺,也知道自己或许可以帮一帮,于是他说:
“李将军不用紧张,先吃点早点我们再做打算。”
李弥见李慧之答应下来,一路走来的忐忑心里减少大半。
吃罢饭,他就在李慧之的带领下来到厢房,这里还有一位家中房屋被烧来到李家暂住的老中医杜巍九。
杜巍九以为自己的房屋被烧与解放军脱不了关系,因此他对我军也有着很深的怨恨,因此取得李慧之的信任。
对杜巍九,李弥同样一阵许诺,他本就是“笑面虎”,话术也是了得,很快杜巍九就被李弥画的饼打动。
在李慧之的指示下,杜巍九出外,招来了聚源钱庄经理于省初和伪自卫队队副韩宝德。
这几人都是李慧之的心腹,当年也曾与李弥有过照面,可对李弥,他们无疑还是算陌生人。
李弥对他们也是一阵许诺,称自己有朝一日一定报答。
他们在一起思索如何把李弥送出潍县,送往青岛。
可当时普通人已经不允许轻易穿过边线,也没有理由穿过边线,毕竟万一被误会成奸细,那招待他的是数以万计的火力。
他们冥思苦想,可始终没想出个办法。
就在这时,李慧之的妻子王氏端着茶水走了进来,李慧之见到王氏,眼前一亮,他叫道:
“有办法了!”
之后,他向众人说起自己的妻子王氏有一个侄子叫王桂合,是高密县人,他现在在潍县唱戏,戏子的身份穿过“边境”不会惹人怀疑,而且这个侄子还有一个堂兄是乡长,可以弄来路条。
如此,李弥觉得自己逃难的机会越来越大,于是一阵拜谢,之后就由王氏去找这个王桂合。
很快,王桂合就了解到自己要做的事情:
“务必保障安全的情况下,把这位先生送到青岛。”
王桂合自然一下子知道这个人不简单,但他没有多问,只是简单见了一面,之后就去准备。
李慧之找到王桂合,又对他一阵叮嘱,之后给李弥践行。
他们有钱的拿钱,有粮的拿粮,一时间似乎患难见到了真情。
李弥对此十分感动,他一再称谢,说自己一定会报答大家的救命之恩。
李弥就在王桂合的带领下上路。假扮病人、李弥成功脱险按照李慧之事先的安排,李弥乔装成戏团的人,并嫁妆得了病,要坐在独轮车上被带着。
王桂合一路推着他出了潍县,之后来到王桂合老家高密县西注沟村。
他把李弥安排在家中,之后就去找了堂兄,担任乡长的王克秋,他对王克秋说:
“我有一位戏团的朋友,要跟我一起去青岛,现在腿脚不便走不动,你傍晚弄来两辆小推车,开个路条。事成之后,人家答应给我5个小元宝,分你一个。”
按照当时的计算,1个小元宝就是一两黄金,这样大方出手,王克秋一下子意识到此人不对劲,可他知道可以得到1个元宝,又是自己的堂弟找来的,于是就不去追问是谁,答应了下来。
很快,他就找来了小推车,又办理了路条,之后带着这些来到王桂合家中。
王桂合本来没打算让王克秋与李弥见面,可王克秋直接找来打乱了他的安排,无奈之下只好让两人见面。
王克秋并不认识李弥,加上当时李弥可以低着头脸上又贴着膏药,很难被认出来。
他对王克秋同样许诺日后报答,但没有说自己回到国民党。
王克秋从谈话中就意识到此人不简单,可此时他已经上了贼船,他没有选择向组织汇报,而是依旧为了那个小元宝装糊涂。
就这样,在隔天夜间,王克秋找的推车来到王桂合门口,王克秋与王桂合把李弥搬上车,假装李弥得了重病,让推车的人并不怀疑。
他们就这样上了路。
他们一路走了两天两夜,终于来到了大沽河西边,河对岸就是国民党控制区了。
李弥此时心情有些激动,毕竟即将逃出生天,可眼前还有两个关卡要过。
第一个关卡,是民兵控制的,王桂合拿出弄来的路条,很快就过去。
但第二个关卡,则是解放军设的,要严厉许多,王桂合也没什么底。
他经常往来不假,可毕竟是非常时期,解放军的盘查肯定不会像以往那样简单。
王桂合拿出所有证件做好准备,又在心中提前想着解放军可能的问话。
对于王桂合几人,解放军并没有过多怀疑,但看到车上的李弥,解放军盘问到:
“这人不像是庄稼人。”
李弥听到这话心中一惊,他此时低着头,解放军并没有看到他的神色,可此时的李弥已经惊出一身冷汗。
王桂合强装镇定,上前回答:
“以前是庄稼汉,现在老了重活不能干,有时就赶集做小买卖。”
解放军仍然觉得可疑,他又问:
“为什么去青岛看病?”
王桂合回答:
“家里的医生技术太差,药物也不齐全,再说我们在青岛有亲戚,方便照顾。”
解放军仍旧不放心,可找不到破绽,也就选择放行,让李弥一行人过了河。
此刻终于过了河,李弥找到国民党士兵,第一时间就说了自己的身份,士兵非常惊讶,李弥居然在这里。
他找来自己的上级,李弥见到上级,说:
“我是李弥,你立刻给青岛最高长官打电话,就说我在这里,要他派车来接我!”
上级忙道:
“是!李将军!”
此时,王桂合等人也知道自己护送的人是国民党大官。
很快,李弥就被专车送到了青岛,李弥很感激王桂合等人,安排他们住进了自己以前的府邸,并给了他们一人一个小元宝。
至此,李弥成功在解放军的天罗地网中逃出生天。
回顾李弥这一路逃难,可谓惊心动魄,在这些环节中,但凡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,李弥都无法逃出生天。
只可惜,这些“陌生人”对李弥许诺的那些报答都很是心动,这也导致他们尽管意识到李弥身份不简单,却并没有向解放军举报。
后来,国民党军一路败退,李弥又因为家底已经打光,在国民党内不受待见。
至于那些帮助他逃难的人,早就被抛之脑后,毕竟李弥自己都过得不好。
这些人后来被查了出来,受到人民审判,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1973年12月,李弥这位败军之将病死于台北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全球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